今晚做期末复习的时候打起瞌睡。看着PPT不自觉失去意识,不知多久以后突然惊醒,如此反复。

目前我生活的状态,和今晚的状态十分相似————倒不是说走路的时候偶尔会失去意识————意识的不连续,不仅打瞌睡的时候存在,对某些人而言,生活时时刻刻都是如此。精神恍惚,思考和做事没有条理,做文章,东一段,西一段,不成体系。而当精神恍惚成为常态,同时也是行尸走肉的开始。

当我偶尔兴奋过度口不择言的时候,我时常能感觉到莫名的快感,这在平时生活中并不多见。与酒后胡言不同,这种快感没有酒为自己不光彩的举动掩护。我发现,当我的嘴巴没有跟着我的脑袋走,说话不受大脑限制的时候,往往有令人惊喜的效果。它领导了思维的走向,而不是受限于贫白的想法。

于是我开始考虑,思维为何成了交流的拌索。(思路和意识)

这其中有生理上的原因。虽然是重要的一环,但这里不想讨论,因为于事无益。

一个可能是思路局限。把思维抽空,只放维持生存的东西而没有扩充新的东西,会让大脑处于迟钝呆滞的状态。一个不极端的例子是理工人不会作文,因为他们的思维放不开,容不下任何不严谨的东西,让不下天马,不能行空。

当我们有表达的欲望的时候,所说所想的精彩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。我们的理性的思维,对感性的冲动并没有很好的理解。一种思维不能理解另一种思维里蕴含的能量。理工人将自己的思维压缩,将不严谨的,不精简的部分去掉。文人将自己的思维扩展,试图将其加入不同的元素发酵。我们的脑海里同时存在这两种倾向。专业的训练让我们逐渐去增强其中一种而忽略另一种。

思路的扩展对作文是有利的,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或缺的。写文章不像搭电路,只有最优解,或者有明显的解题方向。作文,往往我们不知道下一段,甚至下一句应该写什么。(有些人或许知道,而我是不知道的。)这是文人的思维的特点吧(我也不敢说)。没有外在的框框束缚,任思路随太阳车驰骋。能够任意调动脑袋里的资源,无论如何总比被强制分配跑得快。

另一种可能是,没有以前那么专注了。

不停地在不同事情之间切换焦点,让意识没有延续和加强的时间。没有持续聚焦的惯性,注意力便逐渐滑走。随着精神力的流失到一定程度,脑海里建立的联系被迫中断。就像计算机掉电一样,没有机会保存尚未写入存储空间的信息。久而久之,造成信息积累不足,或者不连贯。相对于从未涉略一个领域,这种不连贯更容易造成麻痹,使之无知而不自知。大脑里断断续续的点投影成一副模糊不清的影像,而我们通常没有去检查这个影像的习惯。换句话说,当我们的思考没有深入到一定的程度,通常难于发现意识中的空白。而当我们把试图将它表现出来的时候,模糊的影像并不能提供给我们多少有用的信息。这是内置信息与表面信息不对称的结果。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便是意识的不连续。

这看起来像一个死循环。当意识不连续的时候,接收信息散乱,效率低下。当试图重塑这些信息的时候,若没有关联信息的辅助,思维难免限于内存不足的窘境。外在的体现便是处理能力不足,偶尔当机,就像打瞌睡一样。

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,一个是被动的,一个是主动的。主动意味着可以改变,这也是现在时间管理那么多人热捧的部分原因。它让完整意识的存留时间变得可控,让知识的存储有序便于提取。纵向考察,便是工作效率提高了。

和刘未鹏的思维体力的概念不同的是,意识的连续不只要求在工作时间集中精力,也要求在衔接时间里保持意识与现实的联络。番茄工作法中,十到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里若不能保持意识连续,那么效率会打个折扣。

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放松大脑。理想的休息时间通常的选择有两个:保存当前工作状态到存储空间,然后清空内存,停止无关信息的输入;保持大脑持续而少量强相关的信息获取以避免思维存在空白区。第一种自不必多论,第二种选择,其作用类似于计算机系统中的软链接。一个小文件可以链接到一个拥有完整信息的大文件,通过其中的联系快速找回工作状态。为什么程序员在编程时不能被打断?一个原因是突然的中断让他们无法及时保存信息,造成意识的中断。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,比如,他们自行停止工作,或者花几分钟时间将状态编码保存下来。过段时间他们也能够较容易地通过回溯将之前的工作状态找回。思考的方向并非单一不可逆转,我们可以通过倒序回忆今天的所做所说体会到这一点。

有的人能够不经回忆而完整清晰地说出前一天的经历,而有的只能零碎的记起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。前者不仅在普通事情上的记忆有突出表现,对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的记忆,也比后者要清晰的多。也就是说,这两种记忆存在某种程度的正相关。如果能够保留两件重要事情之间的空档期的映象,那么对重要事情的回忆也会有序而高效。